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

旋轉參考系的假想力 (旋轉餐廳裡面的物理學)

在一個旋轉餐廳面擺一個撞球檯, 觀察球的軌跡, 數學式會變成什麼樣子? (如果它轉得夠快的話啦) 離心力, 每當公車轉彎時都可以感受得到; 科氏力, 常常聽到但一直覺得理解得有點心虛。 我偏好用精準但不要太難的數學式去理解物理, 這樣即使省略囉唆的數學運算過程, 還是可以很放心地把最終得到的物理知識放進我的信仰體系裡面。 很認真地搜尋到這篇 (正好符合我的程度與偏好的) 文章: Non-Inertial Frames, 又有很棒的漫畫, 一定要導讀/分享一下重點。

這是 一大本相對論講義 當中的一章, 但其實這一章完全沒談到相對論, 而且除了最後一個子節之外, 並不需要其他高深的先備物理知識。 只要有理工科系大一程度的數學, 特別是必須對向量微分感到自在, 這篇文章就很好讀。 從 等速圓周運動 的基本公式 「已知位置向量與角速度求瞬間速度」 出發: $$ \dot{\mathbf{r}} = \mathbf{\omega} \times \mathbf{r} $$ 粗體字就是向量 (上式中間是粗體版的 \(\omega\) ); 符號上面一個點就是對時間求導函數。 戴三角帽的向量 (例如 \( \hat{\mathbf r} \) ) 是單位向量。 再來 \( \mathbf{e}_1 、 \mathbf{e}_2 、 \mathbf{e}_3 \) 分別是慣性座標系 S 的 X、Y、Z 三個軸上面的單位向量; \( \mathbf{e'}_1 、 \mathbf{e'}_2 、 \mathbf{e'}_3 \) 則是旋轉參考系 S' 上面的單位向量。

再來這個式子 \( \mathbf{r} = r_i \mathbf{e}_i \) 作者說 "using the summation convention" 意思就是他 省略了 \( \Sigma \) , 完整的寫法應該是 \( \mathbf{r} = \Sigma_{i=1}^3 r_i \mathbf{e}_i \) 這是張量分析裡面的寫法: (我曾經讀了幾頁就放棄了) 一個乘積裡面, 如果有一個註標變數 (例如 i) 出現兩次, 就要自己腦補一個 \( \Sigma_i \)。 算一算得到 (6.2) 式, 兩個座標系之間關於物體速度向量 (也就是位置向量對時間的一階導函數) 的座標轉換。

對時間再求一次導函數, 算算算得到兩個座標系之間, 關於物體加速度 (位置向量對時間的二階導函數) 的座標轉換。 兩邊乘上運動物體 (例如撞球) 的質量 \( m \)、 再移項, 得到最關鍵的 (6.5) 式: $$ m \left( \frac{d^2 \mathbf{r}}{d t^2} \right)_S = F - m \mathbf{\omega} \times (\mathbf{\omega} \times \mathbf{r}) - 2 m \mathbf{\omega} \times \left( \frac{d \mathbf{r}}{d t} \right)_{S'} - m \dot{\mathbf \omega} \times \mathbf{r} $$ (我調整了三項的順序) 在慣性參考系 S 裡面看到的 \( \mathbf F = m \mathbf a \) 到了旋轉參考系 S' 裡, 會 (很真實地!) 感受到三項多出來的 fictitious forces (假想力)。 在 S' 裡面一定會觀察得到的是第一項, 離心力: \( - m \mathbf{\omega} \times (\mathbf{\omega} \times \mathbf{r}) \) 凡是相對於 S' 有運動的物體都會感受到第二項, 柯式力 (Coriolis force): \( - 2 m \mathbf{\omega} \times \left( \frac{d \mathbf{r}}{d t} \right)_{S'} \) 至於第三項 Euler force: \( - m \dot{\mathbf \omega} \times \mathbf{r} \) 只存在於 \( \dot{\mathbf \omega} \neq 0 \) 的系統; 因為這篇文章只討論 等速 圓周運動, 所以這一項在以下都視為零。 [ 然後突然想到: 在有重力感的 旋轉輪太空站 裡面生活, 東西掉下來時不會走直線耶! ]

圖33在為後面的幾個範例鋪路。 把 \( \mathbf \omega \) 想成是 "每 86400 秒繞著地軸旋轉 \( 2\pi \)", 把 \( \mathbf r \) 想是地球表面的一點, \( \theta \) 是它所在的緯度。 另外, 因為 \( | \mathbf \omega | \) 的數值很小, 所以後面有幾處計算過程省略 \( | \mathbf \omega | \) 的高次方項, 以便簡化算式。

接下來就是應用 (6.5) 式去解釋一些有趣的物理現象了。 如果數學式太枯燥無聊, 可以搜尋一些圖片或影片來看。

"Apparent Gravity" 這一節談的是: 地表上的人類感受到的重力, 其實是萬有引力加上離心力的合成力。 在南北兩極量到的是真實的體重; 在赤道上量體重最輕; 在南北緯45度, 如果垂直水平面鑽地洞, 可以最明顯地發現偏離地球球心最遠。 搜尋關鍵詞: 「apparent gravity centrifugal」; 數學教學影片

"A Rotating Bucket" 這一節談的是把水桶放在唱片或CD轉盤或旋轉椅上面旋轉時, 水面的形狀長怎樣?

6.4.1 節解釋颱風跟旋渦的方向: 北半球逆時針, 南半球順時針, 以及為什麼赤道附近不會有颱風。 6.4.2 節解釋: 從高塔上把球垂直放下來, 它會往哪個方向跑? 假設沒有風的話啦。 6.4.3 節計算佛科擺。 直覺很容易理解幾個特殊情境: 在北極, 擺動平面每24小時會順時針旋轉一圈; 在南極則是逆時針轉一圈; 在赤道, 有兩個方向 (經度線跟緯度線的方向) 可以比較簡單地猜出來: 擺動平面應該不會改變。 那麼如果在其他緯度做實驗呢? 答案是: 以 24小時/sin(緯度) 為週期旋轉。 這節的數學步調比較快, 即使做了一些近似, 例如忽略泰勒展開式的二次方 (含) 以上的項, 還是有點複雜。 不過讀過這篇文章之後, 再用 「foucault pendulum equation」 去搜尋, 就會覺得其他步調比較慢的文章相對還算好懂。 6.4.4 遇到電磁學.. 那我就先略過好了。

讀這一篇文章理解那麼多有趣的物理現象, 超划算! 雖然很多現象小時候就有聽過, 但是看到他用數學式推導, 後面的個案分析即使沒有完全看懂, 心裡還是踏實很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為垃圾留言太多,現在改為審核後才發佈,請耐心等候一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