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檔案系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檔案系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3月24日 星期日

安裝新版 debian 重點筆記

前一陣子在虛擬機上安裝了 debian 12.5 bookworm, 並且製作了 iso 檔, 包含 64 bit 版的 g24* 系列與 32 bit 版 go24* 系列。 用戶名稱: stux; 密碼: 一個空格。 注意: go24* 是專為 eeepc 老舊電腦 (old computer) 打造的 32 bit 系統, 所以無法用 (僅支援 64 bit 的) refind 製作 UEFI 相容的開機模式; 這個 iso 檔只能採用 legacy boot 方式開機。 我自己的桌機還沒升級; 這裡先重點筆記一下安裝心得。

[4/29] 後來 KDE 用不習慣, 移民到 xfce4 桌面環境去了。 圖形介面設定部分, 請見 xfce4 這一篇。

2020年9月15日 星期二

從觀念到實作的 btrfs 入門教學

如果你有至少一顆 ssd 硬碟, 貴哥大力推薦升級至較新版的 linux (kernel 5.4 以上, 例如 貴哥實驗室 ulyana 版), 快來享用可快照、 可容網多個系統根目錄、 省記憶體、 超讚的 btrfs 檔案系統。

2020年5月3日 星期日

LVM 新手必備指令集

硬隔間 vs 軟隔間 Linux 上的 Logical Volume Manager 是幹嘛用的呢? 如果說 把一顆硬碟切成好幾個分割 就像是把一棟房子用水泥牆隔成好幾個房間, 那麼把一塊空間 (可以是一個分割區、 一整顆硬碟或好幾顆硬碟) 切成好幾個 logical volume 就像是在一棟房子裡用屏風隔成好幾個房間, 或是吹好幾顆汽球。 傳統的水泥牆硬隔間切割方式彈性很小, 如果刪除了兩個不相鄰小分割, 那麼即使釋出的總空間足夠, 也無法建立一個新的大分割。 LVM 的屏風隔間或吹汽球軟隔間切割方式彈性很大, 使用者不需要擔心每個分割區的位置, 只需要關心剩餘總空間夠不夠用。

以下是新手最需要知道的常用指令:

2019年6月5日 星期三

avfs: 不必解開, 直接把壓縮檔當成目錄大搖大擺走進去

我每年會備份一次個人檔案。 硬碟上有歷年的 .tgz 備份檔。 有時需要把舊文件挖出來看。 問題是: 不記得我要的檔案在哪一年份的備份裡。 於是逐年 [解壓縮、 搜尋、 刪掉] 直到找到為止, 有點麻煩。 今天終於發現一招好用的方案: 採用 AVFS。

2018年4月2日 星期一

overlayfs 練習: 小改光碟 iso 檔, 何必大手筆複製?

overlayfs 示意圖 以下三件事有什麼共通處?

  1. debian-live 光碟的 persistence 機制 用一層薄薄的 (例如 2G) 可讀寫空間來製造 「從 live CD 開機, 後來卻竟然可以將工作階段寫入硬碟」 的假象。
  2. 撰寫 dockerfile 時第一句 from 拿某個 (即使很厚重的) base image 當作地基, 如果後面的變動沒很多, 那麼在 docker build 時, 扣除下載 base image 的時間, 你的 docker image 本身的建立其實花不了多少時間。
  3. 有一個 4G 大小的 iso 檔, 我想改它的開機圖片跟選單, 可以不要把整張光碟的內容複製到硬碟上修改嗎?

答案: 它們都可以用 overlayfs 來實現。 把玩 overlay 文件系統 這篇簡中文章有很詳細的解說。 單純從 end-user 的角度來說, 其實沒有細讀也 ok, 只需要想像 gimp 或 inkscape 編輯圖片時的 「圖層」 概念, 再圖片搜尋一下, 對 overlayfs 就可以理解八九成了。 本文就不解釋原理, 直接實作第三項工作來認識 overlayfs。 (插圖取自 Data and Network Management for Containers -- Docker Tutorial)

2017年9月3日 星期日

Debian Live: 把已灌入硬碟的系統變成 live cd

live-boot 的開機流程 玩出來了! 太感動了! Debian 系列 (含 *ubuntu) 有一個 live-boot 套件, 它可以把你已安裝在硬碟上的 linux 系統打包變成一張開機光碟 (live CD)。 這有什麼好處?

  1. 因為光碟是唯讀的, 所以你可以把系統用 squashfs 的方式壓縮到很小, 很省空間。
  2. 這張光碟可以用 pxe 從網路開機。
  3. 你可以把這張光碟放到隨身碟上, 再加上 persistence 功能, 又讓它變成可寫入的版本。 幫麻瓜製作開機隨身碟變得又快又簡單!。

2022/10/30 若要製作 UEFI 版的開機光碟, 請參考 支援 UEFI 光碟的開機載入程式 rEFInd

2017年8月30日 星期三

lubuntu 停用/啟用自動掛載隨身碟

pcmanfm 的自動掛載選項 當你把隨身碟插入電腦時, windows 會自動打開檔案總管; 不過要移除隨身碟之前, 必須先關閉檔案總管, 再點一下 「放心/安全移除硬體」。 因為 windows 會自動幫你 掛載 mount 隨身碟上每個分割裡的 檔案系統; 但它不能幫你決定何時要 卸載 umount 隨身碟。 lubuntu 預設也有類似的行為。

但因為我的課經常要製作開機隨身碟, 有了這個功能反而不方便, 所以我所製作的開機機隨身碟、 開機光碟都會取消這個功能。 從 這裡 學到: 這個功能在 pcmanfm 檔案總管理面, 從 「編輯」=>「偏好設定」=>「磁碟管理」 進去, 把 「自動掛載」 底下的三個選項都取消掉, 這樣以後插入隨身碟時, 就不會自動掛載, 而需要手動下 mount ... 指令。

2017年7月23日 星期日

32 bit linux 不支援 zfs 但還是可以享用 snapshot 快照

這幾天鐵齒之後學到的慘痛經驗, 很快筆記分享一下。 我試著要裝 32 bit (lubuntu-*-i386.iso), 並加裝 zfs 驅動程式。 官網 跟安裝畫面就已經警告說 zfs 大量使用 virtual memory, 所以在 32 bit 環境上會很不穩, 可是我就是鐵齒又有 OS 蒐集癖、 就是想要 把它的根目錄放進 zfs 裡面去。 裝完之後, 用 kvm 開機測試, 通過 initramfs, 甚至已經掛載位於 zfs 的根目錄, 所有服務也都一一漂亮地 [ok] 啟動, 然後就卡在進不了圖形介面, 甚至連 ctrl-alt-f2 等等終端機也叫不出來了。 就死當, 很徹底。 隔沒多久, host 的 root 帳號就收到 mail, 說 zfs 的 checksum error -- 我猜那一個 zpool 應該整個毀了。 還好當時有刻意先開一個新的 zpool 來測試, 沒牽連到原先已裝好的其他 64 bit 版 lubuntu。

[2020/01/11 Linus Torvalds建議不要使用ZFS (考量法律與 Oracle 興訟的習性)]

2017年5月10日 星期三

用 LUKS 加密虛擬裝置來實作 linux 軟體版碎紙機

碎紙機 電腦要送修, 或是舊硬碟要賣掉、壞掉的電腦/硬碟要回收嗎? 記得要先把資料銷毀才送出去! 實驗 [ 1 2] 顯示: 從 eBay 等等地方買來的二手硬碟當中, 有相當高的百分比其中還含有不該外洩的私密資料, 包含醫療及財務資訊、 私密相片等等。 不能只靠運氣期望拿到你的硬碟的人是個正人君子啊!

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

把 Windows XP 收納成 qemu 虛擬機

老婆的 (Windows XP!) 電腦壞了。 她忙著買新電腦; 我則要趁著最後一部裝著 xp 的 eeepc 還沒掛掉的時候, 趕快把它變成虛擬機備份起來, 因為上面有一些她無法放棄、 又無法升級到新版 windows 的應用軟體。 這是我第一次成功的 windows P2V (Physical to Virtual) 實戰, 其中有些步驟可能對 windows 7 的 P2V 也有幫助。

2017年3月31日 星期五

在 zfs 裡面栽種很多個作業系統 (的根目錄!)

接續上一篇 zfs 檔案系統試水溫, 學會操作 zfs 之後, 下一個目標就是把 linux 的 root file system 放進 zfs 的沃土裡面。 網路上已有 純手工打造版 圖形介面版 兩種方式。 這裡介紹第三種方式: 半手工偷吃步, 雖然步驟也蠻多的, 但觀念上很簡單, 同時又保有很高的自由度。 我提出了這個構想, 結果原來 solaris + zfs 高手恆逸資訊的洪朝欽老師早就在這樣做, 然後就順手幫我把它裝到外接硬碟的 zfs 分割上了 :-)

[2020/01/11 Linus Torvalds建議不要使用ZFS (考量法律與 Oracle 興訟的習性)]

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

zfs 檔案系統試水溫

zfs 檔案系統 當昇陽 (Sun Microsystems) 還沒有被 Oracle 併購時, 它曾是一家技術領先、 文化開放的公司。 他們在 2004 年時為 solaris 所開發的 zfs 檔案系統, 領先所有競爭者, 甚至到了 2017 年的今天, 似乎仍只有 linux 的 btrfs (還有微軟的 ReFS?) 勉強可與它相比。 恆逸資訊洪朝欽老師免費幫我上了好幾次個人家教課 :-) 可惜他沒在寫部落格。 所以我來轉述分享一下他教我的一小部分內容, 還有爬文及輕度使用幾個月之後的心得, 並建議一條簡單且小心翼翼的學習路徑。

[2020/01/11 Linus Torvalds建議不要使用ZFS (考量法律與 Oracle 興訟的習性)] ==> [2020/9/15 大推改用 btrfs 取代 zfs]

2017年2月4日 星期六

在 zfs 上面的 lxc 裡面跑 docker

zfs + lxc + docker 我在安裝 proxmox 4.2 時, 檔案系統選用 zfs, 裝好之後想要在 ubuntu lxc 容器裡面跑 docker。 沒想到這是一個棘手的組合, 在過去這幾個月裡, 燒掉了我好幾個週末跟半個年假 (所以我貼文的頻率很低)。 這篇文章是給 linux 熟手看的 -- 筆記的成份多於教學的成份; 只在 proxmox host 底下測試, 並且省略很多解釋及較單純的細節。

[2018/9/23 在 proxmox 4.4 裡, 這已經不再是 「棘手的組合」, 已經變得簡單很多。 詳見 「幫 proxmox 的 lxc 擴充硬碟」。]

[2020/01/11 Linus Torvalds建議不要使用ZFS (考量法律與 Oracle 興訟的習性)]

2015年3月8日 星期日

用 qemu-img 與 qemu-nbd 管理 qcow2 虛擬硬碟

qcow2 是 qemu 模擬器專門為虛擬機所設計的虛擬硬碟格式。 它的概念跟 loopback file system 一樣, 基本上就是在實體硬碟上挖一塊空間來當做虛擬硬碟映象檔。 不同於 loopback FS 之處是: 比方說你指定 8G 的空間給它, 它一開始並不會真的用掉 8G, 而是從幾 MB (甚至更小) 開始, 隨時視需要慢慢長大。 也就是說, 它目前還沒用到 (還沒向底層的檔案系統要來) 的空間, 你暫時還可以拿來做別的事。 它的驅動程式是 nbd 這個 kernel module。 (Loopback FS? 檔案系統的驅動程式? 請複習 Linux 下的特殊檔案系統。)

2015年2月24日 星期二

幫 qemu 虛擬機與 host 分享檔案的 「目錄任意門」 9p

哆啦A夢的任意門 用 qemu-kvm 啟動虛擬機, 要如何讓 host 與 guest 彼此交換資料檔? 因為 host 與 guest 之間已有網路相通 (請在 guest 下: route -nifconfig -a 查看) 所以最簡單的方式, 就是在 host 或 guest 架 openssh-server 然後再另一頭用 ssh 連線或 scp 傳檔。 不過如果 host 與 guest 兩處都有軟體需要輪流去讀寫某個檔案, 或是 host 有某個很大的唯讀檔要分享給 guest, 那麼 ssh 或 scp 可能就比較不適合了。 就像... 如果你有哆啦A夢的任意門, 還會想要經常搬動大家具嗎? 9p 網路檔案系統 類似 qemu 虛擬機的 host 與 guest 之間的目錄任意門, 或是說它類似網路芳鄰, 可以把 host 的一個目錄分享給 gu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