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4日 星期日

安裝新版 debian 重點筆記

前一陣子在虛擬機上安裝了 debian 12.5 bookworm, 並且製作了 iso 檔, 包含 64 bit 版的 g24* 系列與 32 bit 版 go24* 系列。 用戶名稱: stux; 密碼: 一個空格。 注意: go24* 是專為 eeepc 老舊電腦 (old computer) 打造的 32 bit 系統, 所以無法用 (僅支援 64 bit 的) refind 製作 UEFI 相容的開機模式; 這個 iso 檔只能採用 legacy boot 方式開機。 我自己的桌機還沒升級; 這裡先重點筆記一下安裝心得。

我下載的是 netinst CD; 64 bit 版在安裝時選 KDE 桌面; 32 bit 版選 XFCE 桌面, 但裝好後又改成 icewm 桌面 (另文詳)。

如果要避免 swap 分割區變動而造成等待的問題, 選取儲存裝置時, 建議 不要配置 swap 分割區; 或者安裝好之後趕快先: echo 'RESUME=none' > /etc/initramfs-tools/conf.d/resume (下詳)。

我一定會安裝 openssh-server。 為安全起見, 安裝成功後的第一件事就是 systemctl disable ssh 預設關閉 ssh 服務。

我的電腦環境包含 lvmbtrfs; 另外我也喜歡自製 debian live iso。 所以我會盡早: apt install vim lvm2 btrfs-progs live-boot live-boot-initramfs-tools syslinux extlinux 每次凡是用 apt 安裝特殊檔案系統相關套件, 系統都會自動呼叫 update-initramfs -u 建立新的 /boot/initrd.img-* 把該檔案系統的驅動程式放進 initrd 裡面, 這樣未來系統開機時才認得這些特殊的檔案系統。 (還有上述 resume 指令, 也會在 update-initramfs 之後才生效, 所以建議搶在這個 apt 指令之前先做) 那不如就一口氣同時安裝所有特殊檔案系統的相關套件, update-initramfs 只會自動執行一次, 比較節省時間。

我都把一整顆硬碟丟給 virt-manger 建立的虛擬機去安裝系統, 最開始是安裝在某個獨立分割區, 一旦上述含有各種驅動程式的 initrd 建好了, 就用 cp -a ... 把獨立分割區上的整個系統複製到某個 lvm volume 裡面的 btrfs 裡面的某個 subvolume 底下, 再修改它的 etc/fstab 以及硬碟的開機選單, 之後就在 btrfs 裡面進一步安裝設定、 每做一些步驟就做 snapshot。 這樣我可以在台中的電腦做到一半, 把 snapshot 備份到隨身硬碟上, 帶到高雄的電腦上繼續做。 當然, 每次搬來搬去, 都需要根據當地硬碟的檔案系統名稱稍微改一下 etc/fstab。

如果你跟我一樣到處搬系統, 或是因為其他原因去動到 (改名、重新格式化、...) swap 分割區, 那麼下次開機時, 系統可能會試著想從 swap 分割區載入先前暫停 (suspend) 時儲存的狀態, 但卻找不到原來的分割區, 於是試了很多次之後終於放棄。 詳見 SUSE 這兩個問答。 當然, 如果你從來不會去動 swap 分割區, 那就可以忽略本文提到 swap 與 resume 的部分。

我在 為 eee pc 安裝 32 bit 版時 沒有選 「debian desktop environment」。 可能因為這樣, 後來裝了 icewm, 系統在用戶登出之後, 並不會記得上次選了哪個桌面環境。 這時只要手動安裝 accountsservice 套件, 即可解決問題。 詳見 這篇

幾年前從 ubuntu 出走, 移民到 mint。 但是 cinnamon 跟 xfce 桌面都用不太習慣, 所以這次乾脆直接裝 debian。 反正我的 一生 上機時間大部分都在文字終端機裡渡過 :-) 選什麼桌面環境好像沒什麼太大差別。 很久以前用過 KDE 桌面, 那這次就再試試看吧。 至於 32bit 版, 就選擇最熟悉的輕巧桌面 icewm, 另文詳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為垃圾留言太多,現在改為審核後才發佈,請耐心等候一兩天。